去年金馬影展,有兩部我很想看的影片
不約而同都以校園作為背景。
其中一部是德國片《惡魔教室》
震撼的故事與明快的節奏,看完酣暢淋漓;
另一部便是這部法國片
當時挾帶甫獲坎城金棕櫚的聲勢,橫掃大小影展
金馬影展更是旋即搶購一空
手慢的我只好等院線,到今天才終於一飽眼福
為什麼想看這兩部片?
因為當時我就發現這兩片有很微妙的對照關係。
首先,是我很好奇,德、法這兩個比鄰而居
卻有著迥異歷史文化的歐洲先進國家
在處理當代教育問題的手法上,會有怎樣的差異?
當然,《惡魔教室》的原著設定是在美國校園
不見得能完全反映現今德國的校園文化
但德國獨有的歷史背景其實更適合作為該故事的舞台
改編成電影也必然會作某種程度的修正與投射
我覺得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能從中比較
再者,也是最吸引我的原因是
這兩部片分別描寫位在天平兩端的教育模式:
一個是建立領袖獨裁的威權教育,
一個是講求自由平等的開放教育。
在這個崇尚「愛的教育」、注重學生人權的年代
大人們很直覺的就會往天平某一端傾斜
只是,專制就一定不好嗎?平權就一定沒問題嗎?
我企圖從這兩部影片中
摸索一些當代教育觀念的盲點或死角
同時也好奇它們會如何呈現。
看完《我和我的小鬼們》
我覺得它的衝擊是隱晦的、不直接的,卻漸漸蔓延
用日常生活的方式,平鋪直敘、節奏簡單,充斥著對話
帶有紀錄片色彩,強化故事的真實感。
全片不若一般的劇情片(或可稱之為半紀錄式劇情片?)
從頭到尾沒有煽情爆點、沒有道德審判,
沒有暗示觀眾師生哪一方才是對的、值得同情的,
正如同教育問題永遠在不同國家社會上演,
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只有選擇
只能靠不斷溝通、不斷磨合與摸索去做出選擇。
然而課堂上,原本就不同的靈魂
又加上不同的年齡、種族、成長背景....等變項,
老師與學生之間,要如何打開對話的窗口?
很多時候,師生關係就像片中紀律委員會上
校長、老師與Souleymane的母親之間一樣,
必須透過翻譯才能解讀對方口中
那一連串音節背後的真正含意。
國中偏又是個尷尬時期,
一群自以為已經長大的小孩
不甘再作單純好騙、言聽計從的小學生
開始有許多的意見與質疑,喜歡挑戰老師的權威
重視自尊與自由,反骨又不羈的青少年性格
出現在一堂又一堂的法文課裡。
於是,老師François的要求得到一次次的拒絕或反駁,
開放的交流態度,化作一場又一場的詭辯。
當善意的溝通逐漸變調成課堂上的角力,
乍看之下,很難不去同情François的處境
既佩服他的耐心,也為他身為老師的無力感搖頭。
老實說,這部片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同情老師的,
只是看完以後,我竟驚覺自己的矛盾:
難道我忘記自己國中時,也曾一樣的反骨與不羈?
也曾因為不覺得自己有錯,認為老師沒資格管,
就採取相應不理、拒絕對話的消極態度?
我現在,竟無法站在學生的立場體會他們的堅持?
也許藏在那一句句的詭辯背後,
是一顆顆害羞自閉、擔心被嘲笑的脆弱心靈,
或者是渴望被肯定、被認同而不得的受挫感,
又或是其他無法宣之於口的主張,
所以才用伶牙俐齒來保護自己、唱反調來凸顯自我,
而這些幽微思緒,當時的我們其實並不自覺。
就像影片尾聲,學年結束前最後一堂課
François要每個學生分享這學期所學印象最深的東西
驕傲有主見的Esméralda為了挫老師的銳氣
說出柏拉圖《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問別人的那段話:
「你做的真的是你想做的嗎?
你說的真的是你想說的嗎?」
簡單的兩個問句,完全切中這部片與現實世界裡
老師與學生互動之間微妙的心理與處境。
Souleymane的失序行為,並沒有表象上那麼不可原諒
François對Esméralda脫口而出的指責也非字面上意思
孩子們的言行,背後其實都有另一層意義;
師長們的舉措,背後其實也有另一層意義;
那才是他們真正想要說的、想要做的。
只是,如何去探知同時讓對方瞭解?
這恐怕才是難題所在......
本片倒數兩個特寫鏡頭,我覺得很特別
視線定格在放假後人去樓空、課桌椅凌亂的教室,
對照教室外師生們分隊熱鬧的進行足球友誼賽
洋溢的笑聲不斷傳進已然空蕩的教室裡。
從動態的環境拉到靜態的場景,
空間彷彿自有生命,詮釋著不同時空下的意義,
而意義是流動的、有多重可能的,需要對話來定義。
一樣的人物、一樣的空間,室內室外兩樣情,
正如師生關係,希望藉由溝通,期待可停頓的平衡點。
看完這部片,我突然想念我國中的導師,
多年以後的今天,我才瞭解自己當年的不成熟,
以及老師無論何種管教方式背後的用心良苦。
我想,今年教師節
是時候給老師一封真心感謝函,送上這部電影DVD
應該是一份不錯的教師節禮物吧?
雖然當中已經錯過好多年了......
話說回來,台灣當前的教育體制常遭受批評,
在這個講求自由平等,學生權益愈發受重視的年代
解除老師的威權、體罰、髮禁等不合理的束縛之後,
總是關注自身權利有無受損的學子們,
是不是也該同步思考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自由平權的背後,並不代表全然的放縱,
真正的意義是要你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擔起責任。
而作育英才的師長們,本來就比學生擁有更多權力,
在權力不對等的狀態下,收放之間如何衡量?
才不至於全無威信頓失立足點,亦不會過度濫用。
努力成就教學相長的百年大業,
這箇中辛酸,恐怕不是我這外行人能幾句帶過吧!
-------------------------------------------------------
我和我的小鬼們 The Class(法文 Entre Les Murs)
導演: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
國別:法國
年份:2008
片長:128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2008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
【影片介紹】
改編自初中法語老師佛杭蘇瓦貝加度(即本片男主角兼編劇之一)同名小說,大膽啟用來自各國籍族裔的非職業演員,以紮實機智的對話及寫實精準的鏡頭,刻劃老師與學生在教室的對立衝突,反映當前自由教育及公立教育的困境,卻暗藏轉機,精采劇情和生動逼真的演技,備受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西恩潘及娜塔莉波曼等評審的一致推崇,讓法國睽違20年再度摘下家鄉的金棕櫚獎,高度的獨特性更是無庸置疑。
Chronicling a year in the lif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class in a rougher section of Paris, the mix of cultures and races in the classroom, these kids and their teacher are going through a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will be familiar to anyone who's ever gone to school.
《以上文字介紹轉自:2008金馬影展官方網站》
0 意見:
張貼留言